为什么要“任人唯亲”?

为什么要“任人唯亲”?

sjmyuan 12 2024-09-12

从小到大的教育告诉笔者,任人唯亲是个贬义词。但随着团队工作的增多,笔者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可能是正确的。

笔者一直相信复盘宣言中的一句话,我们理解并坚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已全力以赴。这种信念来源于笔者对福格行为模型的认同,动机是最不可靠和最难改变的,与其质疑他人,不如相信他人,从能力和流程入手来解决问题。所以,笔者在 如何进行Bug分析?中一直强调,要把解决方案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能力和优化流程上。

但是,找到解决方案不等于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实施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这时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团队很多时候实施不了解决方案,于是,我们又开始找实施不了解决方案的解决方案,如此循环,最后不了了之。

问题出在哪里呢?团队一起制定出的方案为什么实施不了呢?能力提升和流程优化有那么难么?最后,笔者不得不把注意力重新放到动机上,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愿意实施解决方案或不愿意一起改进解决方案,那么方案再完美也没有用。更糟糕的是,这些人的能力越强,方案就越难实施,因为我们很难改变其动机,而且很有可能还需要依靠他们去提升能力和优化流程。

按照《非对称风险》中的说法,在任何群体中,只要有3%~4%的永不妥协的少数派,整个群体的人都会服从于少数派的偏好和选择。所以,对于团队来说,我们要顺利实施解决方案,至少要有一个强烈的支持者,并且没有强烈的反对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任人唯亲”,培养支持者,剔除强烈的反对者。

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觉得“任人唯亲”是正确的。这里的”亲“是指愿意为团队做出贡献的人,而”任人唯贤“中的”贤“是指团队中能力强的人。笔者更愿意把”贤“作为中性词看待,能力强的人有可能不愿意为团队做出贡献,其动机的改变是相对困难的,对团队来说就是有害的。而能力弱的人有可能会积极的为团队做出贡献,其能力的提升是相对容易的,对团队来说就是有益的。

笔者觉得,在团队管理中,我们需要将80%的精力放在“任人唯亲”上,20%的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未知问题?中所提到的反馈机制上,这样才能保证持续改进的有效运行,建立起高效能团队。“任人唯亲”需要我们时刻关注每一位团队成员,了解他们的诉求,提供合适的机会,调和理念的冲突,剔除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的强烈反对者,从而构建起合作的环境和氛围。“任人唯亲”并不是让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去质疑他人的动机,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护和培养他人的动机上面,因为动机变好很难,变坏却很容易。 “任人唯亲”是为了团队,而非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避免让自己成为阻碍团队持续改进的强烈反对者,那就真成了任人唯亲了。

总之,笔者现在觉得我们仍然应该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已全力以赴,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信念,而要以“任人唯亲”的方式去投入精力来实现这个信念,为团队构建全力以赴的环境和氛围。